30、视网膜神经系统
光直接进入到视网膜后侧,那里有杆体细胞和锥体细胞。其中,当人在黑暗中的时候,是杆体细胞在起作用,使你经过暗适应之后恢复视力。然后由双极细胞从感受器细胞收集脉冲信号,传递给视网膜前侧的神经节细胞,再通过视神经通道传向视网膜后侧至视皮层。对于感受器细胞受损的盲人,2001年美国胡马云小组发明了人工视网膜芯片,首先由镜架上的微型摄影机将物体传入到前视网膜上的芯片,再由芯片后的电极刺激神经节细胞,从而以芯片取代了感受器细胞。
31、盲点与盲视
每只眼睛的视网膜上都有一个没有视神经的点,称为盲点,其视觉缺陷可以由另一只眼睛弥补。17世纪英格兰国王查尔斯二世经常坐在皇位上,巡视大臣用眼睛玩“砍头游戏”,所使用的就是盲点原理。当一个人视力受损的时候,残余的完好皮层仍能使其下意识地进行部分视觉行为,这就是盲视。比如,盲人会熟练地找到自己所放的东西,就像看见一样。
32、颜色视觉
颜色只是人的感觉系统对于波长的描述,颜色知觉的三个维度是色调、饱和度以及明度,分别是对于颜色辨别、纯度和亮度的体验。三种锥体细胞使人产生的基本心理感觉是红、绿、蓝,称之为三原色。电磁波的波谱其波长从短到长依次为,Γ射线、X射线、紫外线、可见光(紫400纳米——红700纳米)、红外线、微波、无线电波、交流电。
33、听觉
振动的能量传递到空气中,推动分子前后运动,以正弦波的形式扩散出去。正弦波的基本特性为频率和振幅,声音的频率是赫兹,指每秒钟的周期数。人耳听力的声波范围是20HZ—20000HZ,低于此范围为次声波,高于此范围为超声波。
声音的心理维度是音高、响度和音色。响度由振幅决定,振幅大给人以大声的感受,而振幅小则是柔和的感受。声压是响度的指标,以分贝(dB)为单位,达到或超过90分贝的声音会损害听力。在音色方面,纯音只有一个频率和振幅,在自然世界中很难找到,所以乐队校音使用音叉,而不会使用钢琴中音C来进行。而噪音由于没有基音,所以感觉不到音调。
声音首先进入外耳道,通道的尽头是鼓膜,鼓膜将振动移到内耳的耳蜗,耳蜗的基底膜产生海浪波,使毛细胞弯曲刺激神经末梢,就此将物理振动转化为神经活动,神经冲动通过听神经到达颞叶的听皮层。目前全聋者可通过人造耳蜗,直接刺激听神经来到达颞叶的听皮层。
海豚和蝙蝠可以通过回音定位法进行反馈,彩超也是这个原理,超声波遇到强反射物或者高吸收组织,后方出现的不能到达的暗区称为声影,会出现低回声或者接近无回声。而人则可以通过到达每只耳朵声音的时间和强度来进行测量,会通过转动头部来加强寻找,但低音强度差异不大,而高音则强度差异大。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