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、生命的相似相续、非断非常。这里指的是生命的本质和意义,既不是由于死亡就中断了,也不是生命体的恒常,今天的你已经不是昨天的你,细胞最快7天更新,除了大脑120亿细胞是只会逐渐死亡而不会再生之外,平均一个月人就浴火再生一次。佛法讲的生命,每天的你都是似曾相似逐渐变化的,生命体不是个体而是由于你的曾经存在而延续了,人与人是关联的,人与自然也是关联的,世界是一体的。所以,生命不会中断,但也不会如你所见的恒常,生命存在的形式不是仅由我们所见所熟知的。有生就有灭,有生灭就有不生不灭,生灭即是不生不灭。
2、向外取足,这是一切生命体的本能,向外索取来满足自己,但这不是佛法的指向。佛法认为这是丧失了本性,本性应该是自性圆满、无所不足。即一切外物都取自于心,你所贪婪的只不过是你的心像而已,我们看到的美女,其它动物却可能望而生畏,我们认为的美食,其它动物却可能不屑一顾。知道了这一点,就应该明白森罗万象与空无所有是一致的,是一枚硬币的两面而已。原始佛教没有偶像崇拜,成佛就是智慧者,这个智慧不是世俗的聪明,而是大彻大悟。佛教、道教、印度教、基督教,一切正统宗教的指向都是引人向善的,大善就是自性圆满无所不足,没有向外取足的欲望。
3、诸行无常、诸法无我、涅槃寂静。世界是表象的世界,是意志的世界,万般诸相都不是恒常的,不动的才是本相。我是什么?老子说:“及吾无身,吾有何患?”身体只是一件衣服,穿了破破了补,直到无法再修补的时候,“我”就会离开而去寻找新的寄生物。涅槃不是指死亡,而是指对待死亡的态度,成佛者这个态度是平静的,如李叔同所言——悲欣交加,我们达不到。而能达到者的死亡才叫做涅槃,才能到达寂静的境界,不受凡世喧嚣的烦扰。
4、小乘是出世,独善其身,所以入寺剃度为家,修行以成正果。而大乘是普度,是入世不舍众生。波罗蜜即是到彼岸,由此岸“度”到彼岸,六波罗蜜是指:布施、忍辱、精进、戒、定、慧,而最后的“慧”即是般若,成佛了。
布施是舍得,忍辱是谦和,精进是职业精神,戒是不贪,定是心灵安宁,慧是开启心智的彻悟,这些都是我们平时不具备的优秀品质,所以也是“度”的过程,是苦海之中一叶扁舟所必须经历的磨难。
评论